国内资讯
《焦点访谈》聚焦“根脉”,采访了这个学校4位代表!
中国纺织网
2023/10/24
浏览数:103

  10月17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根脉”系列节目采访了北京服装学院院长贾荣林,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田辉,美术学院副院长蒋玉秋,新时代中国美研究院教授、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国风雅韵”篇服装设计师楚艳,畅谈学问传承。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习大大总书记近日对宣传思想学问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定学问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就是众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各族人民长期密切联系、频繁交往,逐渐形成了各民族、学问、艺术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对待各种新生和外来事物,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的这种特性,源源不断地为中华学问的发展提供新的资源和动力。这种包容的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延续、创新,最终形成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前不久,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上,很多观众都为《国风雅韵》这个篇章感到惊艳。伴着优美的旋律,舞蹈演员们翩翩起舞,中式风雅氤氲,江南美学飘逸,宋韵学问流淌,画在景中走,人在画中游。其中最亮眼的要属领舞演员一身“水天碧”的长裙,是这场美学盛宴的点睛之笔。

  北京服装学院新时代中国美研究院教授、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国风雅韵”篇服装设计师楚艳说:“(大家)给它命名叫‘水天碧’,因为整身有各种深深浅浅不同的青碧色系,这都是中国美学色彩。同时她身上的水纹、梅花的枝条,包括裙摆上还嵌入了立体打印的亭台楼阁、山水松木的纹样。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山水绘画当中的一些视觉元素,美学意象非常中国。”

  在这场视觉盛宴中,这条长裙以及其他舞蹈演员的服饰都展现了我国宋代的艺术风韵,体现了中国传统学问独特的生活美学。不过,在这份“中国式的浪漫和风雅”中,也蕴含着不同的学问元素。

  楚艳分享到:“整个创作过程中,大家在款式、色彩,包括纹样的创新设计,借鉴了一些西式裁剪的结构工艺。国风雅韵的设计,非常充分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既要坚守大家的学问精神、美学精神,同时又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能够达到最终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美学生态。”

  让不同文明相互借鉴,实现美美与共,这是中华文明历来就有的宽阔胸襟和包容性,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也体现了这一点。中国传统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款式、颜色、图案和材质都在不断变化,而这正是根据时代需要,吸纳了不同学问而产生的。

  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蒋玉秋讲到:“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吸取了北地胡人骑马射猎的传统,在服饰上变革为紧瘦窄小的服装。唐代的服饰,我想是吸纳外国的元素和各民族的服饰元素,形成了大唐非常有特色的服饰学问,比如说流行的圆领袍或者男子戴的幞头。中国服饰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一部的‘更衣记’,每次服饰变革其实都是中原民族和外部民族的服饰学问交融,这些交融带来了更新技术的变革和形制上的变化。”

  在北京服装学院中国古代服饰实践性研究室,蒋玉秋教授展示了一件复原的西汉时期服饰。巧合的是,在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着一件20世纪早期的藏族传统服饰,而它与2000年前马王堆汉墓里的女子袍服在形制上竟然非常相似。

  正是这样,不同民族、地域,以及中西方学问之间相互借鉴、交融,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丰富壮大,始终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

  在中华各类传统服饰中,旗袍由于极具东方韵味,受到各国人们喜爱,不少国外王室成员、公众人物都曾穿着旗袍出席公众场合,表达了对中国旗袍的赞美。而这款典型的中国服饰,其实也是包容、吸纳不同学问的产物。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田辉说:“旗袍的出现就是满族和汉族女性服装相互融合的产物。另外,在旗袍发展演变的过程当中,它也融合了很多西方包括裁剪工艺,使得整个旗袍的结构更加突出女性的曲线之美。另外,也有西方当时的新材料,比如讲暗扣、拉链、透明纱等,很多西方的材料融合到了旗袍的制作和设计当中,深受大家喜爱。”

  近年来,随着中华学问复兴的脚步,新唐装、新中装等现代中式服装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在款式、面料和工艺上,现代中式服装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同时又吸纳了西方服饰的设计元素,这种将传统学问与当代审美、民族特色与国际潮流结合的设计风格被称为“国潮风”。它让中国传统服装美学焕发出新的时尚活力。

  壬寅虎年央视春晚上,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身穿具有鲜明中国元素的服装在太空迎接农历新年。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运动健儿的国潮服饰成为亮点。网络平台上,传统服饰学问频道聚集的用户数以千万计。时装周舞台上、商店橱窗里的国潮设计层出不穷。吸纳不同学问,在兼容并蓄中实现创新,这是“国潮风”大热背后的密码。

  北京服装学院院长贾荣林说:“传统的服饰学问在回潮,热度极高,一方面体现了学问自信,一方面体现了大家对传统服饰学问的挖掘和创造,让年轻人感受到了中华传统美学、中华学问,包括中国服饰的美。”

  近年来,随着我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中西方文明交流越来越深入,我国服饰的发展也更加快速和多元。尤其年轻人的着装不断吸纳个性化的国际元素,而中国传统服饰的工艺、造型等美学元素,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时装舞台。

  “大家讲以美动人,以学问人,中国美学通过服饰学问走进大众,我想这个也是通过中华美学的这种不断的传播和弘扬,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让大家呈现出学问自信和大国气象,让中华服饰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北京服装学院院长贾荣林说。

  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多元学问凝聚共识。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正是得益于中华学问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今天,大家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学问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

*请手机端微信扫描或长按识别“产品手册”、“公众号”、“网站”等二维码,可了解各企业系列产品内容!

欢迎留言

 
 
欢迎投稿
CTA中国纺织助剂月刊杂志投稿声明:
        (1)投稿文章一经采用,支付编辑稿酬200元/篇(如优势产品应用、经验类总结文章等);
        (2)本刊投稿邮箱为
                 ctanet@163.com(企业)
                 350652029@qq.com(个人)
        (3)月刊杂志十余年投稿文章集结在网站和微信“专家投稿”栏目,感谢关注!

品牌推广咨询 020-84869930
请关注微信:CTA666
微信视频号:巴络克CTA纺织助剂网
抖音号:CTA2007
浏览书橱,可翻阅电子杂志及产品资料!
  索 阅           投 稿           书 橱        更多杂志    

索阅杂志、原料/助剂/牛仔洗水/设备/行业会议/检测产品等资料 更多索阅信息

我要找产品、解决方案 更多求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