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染料的热迁移并非在干热条件下,染料在纤维与表层溶剂两相中的重新分配,而是其固有的物理特性,也是造成含涤纶织物染色后干热处理中色牢度下降和色光变异。
关键因素
通过分析染色温度、热处理温度与时间、染料的热升华性、表面活性剂和后整理剂、染色方式以及热定型对染料热迁移性的影响,尽量采用染前高温预定型、130℃以下无接触热风烘干和低温柔软烘拉工艺,以及低温慢速树脂整理工艺等多项应对措施,以将染料的热迁移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
涤纶织物(纯涤纶织物或涤棉、涤粘等交织、混纺织物)用分散染料染色后(尤其是高温高压法染较深色泽),经130℃以上干热处理,如染后热拉幅定型、树脂焙烘等,在以下三方面,通常都要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染色坚牢度(皂洗、摩擦、日晒)明显降低,一般中深色下降0.5~1.5级;布面色光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涤棉、涤粘等交织物或混纺织物,棉粘组分的污染会显著增加。
分散染色热迁移性
用分散染料染色的涤纶纤维,在干热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色牢度下降和色光变异现象。是分散染料的热迁移性所造成。所谓热迁移性,是指分散染料染色后,在130℃以上干热处理过程中,部分染料从纤维内部向纤维表面迁移的一种现象。
一般认为,分散染料的这种热迁移性,是染料于干热条件下在纤维及附着于纤维表层的溶剂(对分散染料又溶解作用的表面活性剂、柔软剂、树脂、防污剂、防静电剂等)两相中的分配现象。认为在纤维表层若无第二相溶剂存在,热迁移现象就不会发生。
其实这种说明与实际不符。
如纯涤纶织物经高温高压染色后,不进行任何后处理,用热水冷水充分洗涤后烘干,直接180℃干热处理35s,热迁移现象依然很显著。热迁移性是分散染料固有的一种物理性质。并非由于第二相溶剂存在而引发的一种依附现象。
分散染料热迁移的历程,可作如下说明:
1、在高温染色过程中,涤纶纤维结构变松弛,分散染料从纤维表层扩散进入纤维内部,并以氢键、偶极引力和范德华力为主作用于涤纶纤维。
2、染色后的纤维,受到高温热处理时,由于热能赋予聚酯长链更高的活动能量,致使分子链振动加剧,纤维的微结构再次松弛,导致部分染料分子与聚酯长链间的结合力减弱。因此,部分具有较高活动能量和较高自有化程度的染料分子,从纤维内部向结构相对松弛的纤维表层迁移,与纤维表面结合,形成表层染料,或粘附于相邻的棉粘组分。
3、在湿牢度测试过程中。结合不够牢固的表层染料,以及粘附于棉粘组分上的染料,容易脱离纤维进入溶液,污染白布;或通过摩擦直接粘附于测试白布上,从而显示出染品的湿牢度和摩擦牢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