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墨、炭素材料 |
| 全部参数 | 石墨化增碳剂 |
YB/T 4403-2014 |
1 | 石墨化学分析 | 石墨化学分析方法 |
GB/T 3521-2008 |
2 | 炭素材料灰分 | 炭素材料 灰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GB/T 1429-2009 |
3 | 炭素材料挥发分 | 炭素材料挥发分的测定 YB/T 5189-2007 |
4 | 炭素材料内在水分 | 炭素材料 内在水分的测定 GB/T 24527-2009 |
5 | 固定碳 | 柔性石墨板材 固定碳含量测定方法 JB/T 9141.6-1999 |
6 | 炭素材料全硫 | 炭素材料 全硫含量测定方法 GB/T 24526-2009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华南产品质量 监督检 验中心是1988年通过国家级计量认证的,被确认为法定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被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企业授权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华南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我国从事金属材料、冶金产品、化工产品、再生资源质量检测、欧盟环保(RoHS)指令的有害物质检测、金属材料综合利用检测与咨询、评价以及分析测试技术研究的专业机构。
中心现有高、中、初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约100余人,其中教授有16人,高级工程师27人,硕博士30多人,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科技人员占80%。主要仪器设备有电子探针、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离子质谱仪、等离子发射光谱仪、离子色谱仪、原子吸取光谱仪、大型光栅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氮氧测定仪、碳硫测定仪、光电直读光谱仪、扫描电镜、粒度分析仪、万能拉力试验机、疲劳试验机、摩擦磨损试验机、硬度计等300余台套,总资产约3800余万元。实验室面积约4000平方米。
中心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项。累计申请专利15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5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件。承担国家、省级各类项目50余项,主持和参与国家、行业标准200余项,发表专著5部,发表论文300余篇。
铝型材成分分析 铝合金权威CMA报告 铝合金门窗检测机构
铜合金成分分析 铜合金权威CMA报告 铜合金检测机构
隔热型材检测机构 铝合金门窗检测机构 聚酰胺型材检测机构
权威报告 CMA报告 检测机构
高纯锑服务机构 高纯锑检测中心 高纯锑第三方检测报告
广东省科学院工业分析检测中心概况
广东省科学院工业分析检测中心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隶属广东省科学院,是我国南方地区矿冶、新材料、化工、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知名的专业检测机构。中心拥有国家矿物及再生金属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华南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省质量监督有色金属产品检验站等国家级省级检测资质。
中心 1988 年经原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考核,认可为“钢材及有色金属商检实验室”,是我国第一批被认可的从事进出口商品检验的社会实验室。1988 年通过国家和省级计量认证,被确认为法定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授权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华南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广东省质量监督有色金属产品检验站”。1989 年经广东省科委批准为“广东省科技成果鉴定检验监督机构”。1994 年通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是我国第一批公布的 60 个获得国家认可和国际互认的实验室之一,1996 年被中国方圆标志认证委员会确认为认证产品检验实验室。2006 年 12 月在广东省科技厅的支撑下建立起“广东省金属材料综合利用检测与评价中心”,2008 年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确认为认证产品检验实验室。2010 年 10 月 25 日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获准成立“工业(有色金属及再生有色金属)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2012 年 4 月 6 日获得授牌。2012 年被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和全国用户委员会授予“全国用户满意服务”称号,多次被评为实行“商检法”和“质量法”的先进单位。2015 年 7 月 6 日,“国家矿物及再生金属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获得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批复和授权。中心是一个检测设备配套齐全、检测技术完备、人员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的检测机构。现有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约 92 人,其中教授有 13 人,高级工程师 21 人,硕博士 39 人,具有中级职称以上
科技人员占 50%以上。中心仪器设备有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离子质谱仪、等离子发射光谱仪、离子色谱仪、原子吸取光谱仪、大型光栅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X 射线衍射仪、氮氧氢测定仪、碳硫测定仪、激光粒度仪、光电直读光谱
仪、扫描电镜、粒度分析仪、万能拉力试验机、疲劳试验机、摩擦磨损试验机、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气质联用仪等 300 余台套,总资产约4200 余万元。实验室面积约 4000 平方米。中心近十年来承担国家、省级、市级项目 50 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25 项。累计申请专利 30 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 13 件,实用新型专利 3 件。主持和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 350 余项,出版专著 5 部,发表论文 300 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