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人生往事,记录职业生涯
汪琦
(上海热油炉设计开发中心 上海 200042)
序 言
为了迎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炉分会热载体加热技术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的大庆之年,并用文字记录三十余年来中国热载体加热技术不断发展壮大的往事,热载体加热技术委员会准备组织编写一些回忆往事资料;应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炉分会热载体加热技术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王起明董事长和《热载体加热技术》杂志主编施建新总工程师之邀,我回忆了自己三十多年来所从事的热载体加热技术的一些人生往事以及职业生涯的一些资料,写了这份回忆录,作为热载体加热技术委员会的一份个人往事记录资料,供相关人员了解三十多年来热载体加热炉设计研究开发的不断成长壮大发展情况。
一、常州化工设计院工作期间历程
在1979年9月我参加了全国统一考试后,进入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化工机械专业开始大学的四年学习和生活,于1983年7月初从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本科毕业,在1983年7月中旬毕业分配到江苏省常州市化工局化工设计室(常州化工设计院)从事化工机械及化工设备的设计开发工作。
1983年7月~1984年10月,参加了常州化工设计院的筹建阶段工作;参加了常州石油化工厂“1500吨/年氯化聚乙烯工程项目”的调研过程、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
1984年11月~1985年3月,参加了常州第二化工厂的化工设备大修过程中的设备图纸设计,设备型式包括换热器、贮槽、管道设备等,该批设备主要属于二、三类压力容器。
1985年4月~1985年8月,参加了常州化工设计院领取设计勘察证书的市级初检、省级复查;参加了常州化工设计院领取压力容器设计证书的市级初检、省级复查。
1985年9月~1985年12月,设计开发了化工反应搅拌器,编制了搅拌器中的搅拌轴临界转速的微机计算程序;并对塑料设备进行了设计研究开发。
1986年1月~1986年3月,参加了常州有机化工厂的光气设备的制造加工图纸设计,该类化工设备属于低温剧毒设备,设备型式包括换热器、缓冲器、贮槽等,该批设备主要属于三类低温剧毒压力容器。
1986年4月~1987年8月,参加了常州石油化工厂“3000吨/年乙撑胺工程项目”的基础资料技术交底会议、调研过程、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制造加工现场设计技术交底任务;该工程项目是由日本住友株式会社提供工艺技术App,常州化工设计院和常州石油化工厂联合进行工艺配管、设备设计、土建设计、供水、供电、自控、锅炉、暖通各专业配套。我参加了日方代表的基础资料技术交底会议,并参加了调研过程、化工设备专业的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设计和校对工作,同时到化工设备制造厂家进行了设备现场设计技术交底工作。设备型式包括反应器、塔器、换热器、搅拌器、贮柜、贮槽、过滤设备、缓冲设备、管道设备等,该批设备主要属于二、三类压力容器。
1987年5月~1987年12月,参加了燃煤导热油炉的设计。该项目是由化工部第一设计院化工部工业炉中心站(姚国俊为总工程师)负责设计的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合同号为75-39-02-02-6),供热能力为5GJ/h(120×104Kcal/h)至12GJ/h(300×104),其中燃煤导热油炉的一些设计工作交给了常州化工设计院进行设计,链条炉排卧式燃煤导热油炉供热负荷为8GJ/h(200×104)的制作加工任务由常州能源设备总厂(姚永方为厂长、汪萍是常能加热炉研究所负责人)负责制造;1988年5月制造完成后进行导热油炉安装及供热系统的施工,该链条炉排卧式燃煤导热油炉的使用单位是常州建材设备制造厂的软质塑料地板生产线项目,该项目是从法国杰尔兰德企业引进的生产线,该生产线所用的加热炉供热系统原来是从英国华生企业引进的;燃料要求采用城市煤气,使用煤气量为570m3/h。由于常州市煤气供应缺口较大,城市居民用煤气都很困难,因此工业用煤气不能正常供应,经过常州市经委、常经技(88)字第236号文《关于常州建材设备制造厂塑料地板工程增设燃煤加热炉项目的批复》批准,采用燃煤导热油炉替代从英国进口的燃气炉。200万大卡/h燃煤导热油炉及供热系统开车一次投产成功,导热油炉出口油温为290℃,进口油温为274℃,出口油压为0.18MPa,进口油压为0.24MPa,导热油流量为180m3/h,发泡生产工艺温度为230℃,炉体排出烟气温度为380℃;经过空气预热器余热回收后的最终排烟温度为190℃,干净的热风温度为180℃,其工作温度、供热能力及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软质塑料地板生产线的实际生产工艺需求,生产运行正常。
1987年12月~1988年5月,参加了常州自行车总厂二分厂液化气站工程项目的设计;参加了常州压缩机厂液化气站工程项目的设计,担任了设备专业负责人,负责液化气设备的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工作;设备型式包括液化气燃烧加热炉、液化气缓冲器、液化气贮罐、液化气管道等。
1988年6月~1988年8月,参加了常州化工设计院和常州化工厂联合为广东省湛江化工厂设计的氯碱工程项目中,担任了设备专业的校对工作。
二、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习期间
在1988年9月我通过了全国研究生考试后进入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化工机械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硕士论文题目:“载热体燃油加热炉辐射室温度场的研究”,当时我的硕士导师是王志文教授,在1991年7月初我从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得化工机械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我留在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
1988年12月~1989年2月,协助导师王志文教授收集整理了不锈钢的酸洗、纯化处理的简便快速制作加工方法,并应用到导师王志文教授负责承担的上海肥皂厂工程项目中。
1989年3月~1989年7月,参加了华东化工学院化工设计院的工程项目“陕西省汉中地区五金厂的1,4——丁二醇工程项目”的施工图设计。
1989年9月~1989年12月,参加了导师王志文教授负责承担的工程项目:“上海炼油厂的酸性水贮罐设计及安全评定项目”,对化工设备进行了测绘和设计。
1990年1月~1991年6月,对硕士论文课题:供热负荷为42GJ/h(1000×104Kcal/h)载热体燃油加热炉进行了辐射室温度场的研究,该课题是针对江苏省仪征市纺织部仪征化纤企业的正在运行使用的燃油型导热油炉进行研究。中国仪征化纤工业联合企业在1977年左右从国外引进聚酯装置53.3万吨/年,共有三个生产线系统九台1000万大卡/h载热体燃油加热炉,每一个生产线系统有三台42GJ/h(1000×104Kcal/h)立式圆筒底部燃烧型载热体燃油加热炉,燃烧的耗油量约为1250kg/h,热载体型号为Santotherm66,热载体循环量为320T/h,热载体进口温度为290℃,热载体出口温度按设计定值为330℃。载热体燃油加热炉的结构是采用九根炉管并联螺旋排列组成受热圆形盘管,其管子规格是辐射段炉管为ф76.1×4.5,对流段炉管为ф101.6×4.5,材质为1.0305(St35.81I),挡火圈与挡灰板的材质为1.4742(耐热钢),炉顶和炉底的材质为1.4713(耐热钢)内衬耐火层。由于炉子在使用过程中,炉顶、炉底、挡火圈和挡灰板均出现烧坏、塌陷、烧蚀变形以及鼓包变形现象,故在炉子大修期间,对炉子的损坏部件进行了修补。挡火圈与挡灰板的材质改为1Cr18Ni9Ti,表面覆盖硅酸铝纤维及高温耐火涂料;炉顶和炉底材质改为1Cr18Ni9Ti,内衬硅酸铝针刺毯,并在表面涂刷高温耐火涂料。
当时我的硕士论文题目:载热体燃油加热炉辐射室温度场的研究
内容摘要:采用区域法对载热体燃油加热炉辐射室的辐射传热进行了研究,建立起综合描述炉内各种过程的数学模型,利用数值方法求解,得出辐射室内烟气温度分布,管外壁温度分布,炉顶、炉底的温度,炉管表面热强度分布,管内载热体的温度分布。为设计新型的大型载热体燃油加热炉的热力计算提供预测数据和计算方法,以便把载热体加热炉的设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结论:
(1)大型载热体燃油加热炉对安全性和经济性要求很高,仅仅知道炉膛的平均热负荷及炉膛出口的平均烟温显然已不能满足要求,因而要求更准确地计算烟气温度的分布,受热面的壁温分布。现行的热力计算方法无法完成这一任务;仅靠现场试验来解决这些问题也是极为困难的。采用区域法对载热体燃油加热炉辐射室的辐射传热进行研究,建立起综合描述炉内各种过程的数学模型,利用数值方法求解,确定炉膛内温度分布。为设计新型的大型载热体燃油加热炉的热力计算提供预测数据和计算方法,以便把载热体加热炉的设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载热体加热炉的内层紧排受热盘管前半周管壁(称为辐射受热面,位于辐射室内)几乎接受全部辐射热,后半周管壁(称为对流受热面,位于对流室内)只参与对流换热。管内热载体所吸取的热量是辐射热量和对流换热量之和,即稳态情况下,热载体的温度可由两者迭加计算得到;从而为载热体加热炉的数学模拟奠定了理论基础。
(3)区域法在理论上是比较严格的,它能够提供载热体加热炉辐射室内烟气温度分布,管外壁温度分布,炉顶、炉底的温度,炉管表面热强度分布,管内热载体的温度分布。这种数学模型既可对现场的炉子传热过程进行分析,又可用于开发设计,包括材质选择、结构设计等方面,同时还可配合管内热载体的选择及分析在使用过程中对其热载体的影响。
(4)计算结果与客观实际的符合程度主要取决于数学模型描述的正确性,每个环节描述得是否正确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计算结果。在管外辐射传热方面,由于区域法辐射传热计算方法的引入,使数学模型的描述趋于完善;但在燃料燃烧模型和烟气流动模型方面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5)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必须通过生产实践去检验,实际生产的测定反过来又可修正数学模型。由于目前国内测定条件的限制,数学模型的改进还必须有赖于测试手段的提高。
当时我的硕士论文“载热体加热炉的传热研究”经修改后,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工业炉学会学术会议,被收录到论文集中,该论文获得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四届工业炉学会的优秀论文奖,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三、在华东理工大学工作期间科研项目总结及有机热载体炉的研究设计开发项目总结
在1991年7月我进入华东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聚合物加工室从事科研工作与设计开发工作;负责承担和参加了注塑模具CAD/CAM/CAE研究、反应注射充模过程的研究、燃煤、燃油、燃气、燃水煤浆、燃生物质、燃废木料、燃砂光粉、电加热型有机热载体炉的设计开发、循环供热系统的工艺流程设计、热风炉、热水炉、蒸汽锅炉、熔盐炉、热镀锌炉、高温焙烧炉、干燥设备、清洁环保供热成套设备的设计研究开发工作。
1991年7月~1994年,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反应注射充模过程(RIM)的研究”,负责反应注射充模过程的实验装置设计研究开发。
1992年~1994年,负责参加了上海市科委的重点课题攻关项目:“注塑模具CAD/CAM的研究”,担任了课题攻关项目负责人;该研究成果应用于上海市上海无线电十八厂飞跃工模具制造企业。
1993年~1994年,负责承担了上海市经委的重点产品攻关项目:“大型注塑模具局部冷却系统的研制与开发”,担任了攻关项目负责人;该研究成果应用于上海市上海无线电十八厂飞跃工模具制造企业。
1994年~1995年,负责承担了上海市经委的生产技术难题攻关项目:“国际接轨用于大生产TO-93引线框架”,担任了课题攻关项目负责人;该研究成果应用于上海市上海无线电十九厂华旭微电子企业。
1994年~1995年,负责承担了上海市经委的重点产品攻关项目:“载热体燃油加热炉的研究与开发”,燃料采用轻柴油,担任了攻关项目负责人;该研究成果应用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上海浦新节能设备厂。
1995年~1997年,负责承担了上海市科委的重点课题攻关项目:“大型注塑模具CAD/CAM的研究”,担任了课题攻关项目负责人;该研究成果应用于上海市上海无线电十八厂飞跃工模具制造企业。
1995年~1996年,负责承担了上海市经委的重点产品攻关项目:“载热体电加热炉的研究与开发”,加热方式采用电加热,担任了攻关项目负责人;该研究成果应用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上海浦新节能设备厂。
1996年~1997年,负责承担了企业委托的工程设计开发项目:“年产1500吨活性氧化锌的焙烧工艺开发和焙烧设备设计”,担任了项目负责人;该工程项目应用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高登塑料厂。
1995年~1999年,负责承担了江苏省无锡市无锡加热炉制造厂(无锡锡能锅炉有限企业)的有机热载体加热炉设计开发任务,担任了项目负责人。
2000年~至今,在上海热油炉/热风炉/热水炉/熔盐炉设计开发中心工作,长期从事于热载体加热炉和供热设备与供热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工作,担任了项目负责人。
四、参加热载体加热技术委员会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炉分会从1988年起,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全国热载体加热技术交流会。
1988年5月和1989年4月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了第一、二届技术交流会议,以后几届技术交流会议主要是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
1993年3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炉分会热载体加热技术委员会成立,姚国俊教授级高工是主任委员,专门负责每年组织召开全国热载体加热技术应用交流会,推动有机热载体加热技术在全国各个行业的发展应用与技术交流;1993年3月在江苏省镇江市召开了第六届技术交流会议。
1996年11月换届选举成立了第二届全国热载体加热技术委员会,金寄春教授是主任委员,我被聘为技术委员。
1997年4月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了第十届技术交流会议。
以后我连续被聘为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热载体加热技术委员会的技术委员。
五、上海热油炉/热风炉/热水炉/熔盐炉设计开发中心
上海热油炉/热风炉/热水炉/熔盐炉设计开发中心的概况
六、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1]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燃天然气导热油炉的设计开发[J].工业炉,2019,41(2): 41-45.
[2]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清洁能源供热技术在纺织印染行业中的应用开发[J].工业炉,2018,40(6):7-13.
[3]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循环流化床导热油炉的循环系统研究[J].工业炉,2018, 40(3):24-28.
[4]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循环流化床导热油炉设计参数的分析与计算[J].工业炉,2018,40(2):50-54.
[5]汪琦,俞红啸,张慧芬等.导热油炉中炉管内外表面的清洗方法[J].工业炉,2017, 39(6):30-34.
[6]汪琦,俞红啸,张慧芬等.导热油炉和供热系统的泄漏原因及处置方法[J].工业炉, 2017,39(3):39-41.
[7]汪琦,俞红啸,张慧芬.熔盐和导热油蓄热储能技术在光热发电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炉,2016,38(3):34-38,48.
[8]汪琦,俞红啸,张慧芬等.导热油循环加热系统供热管路的设计[J].工业炉,2016, 38(1):33-36.
[9]汪琦,俞红啸,张慧芬等.燃水煤浆导热油炉的结构设计[J].工业加热,2015,44(3): 29-30.
[10]汪琦,汪萍,俞红啸等.载热体加热炉对流室中两层盘管之间的吹灰结构设计[J].工业加热,2015,44(3):57-60.
[11]汪琦,季炳奎,季俊.燃水煤浆导热油炉供热系统设计[J].工业炉,2014,36(3):35- 37,40.
[12]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热载体加热炉结构与节能减排措施的研究[J].上海节能,2020,No.10(第10期):1135-1140.
[13]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预防导热油变质劣化的智能监测系统研究[J].上海节能, 2020,No.9(第9期):1010-1014.
[14]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热载体蓄热储能技术在光热电站中的应用研究[J].上海节能,2020,No.8(第8期):866-871.
[15]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太阳能光热发电中导热油循环系统的设计开发[J].上海节能,2020,No.3(第3期):224-230.
[16]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太阳能光热供水节能减排系统的研究[J].上海节能,2019, No.12(第12期):980-984.
[17]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熔盐塔式太阳能发电站与熔盐吸热器的研究[J].化工装备技术,2018,39(3):55-58.
[18]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燃生物质颗粒燃料导热油炉的研究开发[J].化工装备技术,2017,38(3):26-30.
[19]汪琦,俞红啸,张慧芬.原子炉内熔盐循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化工装备技术, 2016,37(6):22-25.
[20]汪琦,俞红啸,张慧芬.热载体加热炉结构与供热循环系统智能化控制的应用研究[J].化工装备技术,2016,37(2):27-33.
[21]汪琦,俞红啸,张慧芬.熔盐反应堆核能发电中熔盐循环系统的研究[J].化工装备技术,2015,36(4):6-9,33.
[22]汪琦,俞红啸,张慧芬等.导热油炉的清灰除焦与运行检验研究[J].化工装备技术, 2015,36(2):10-12,20.
[23]汪琦,俞红啸,张慧芬.燃生物质固硫型煤导热油炉的设计开发[J].化工装备技术, 2014,35(6):4-7.
[24]汪琦,俞红啸,张慧芬.太阳能光热发电中熔盐蓄热储能循环系统的设计开发[J].化工装备技术,2014,35(1):11-14.
[25]汪琦,俞红啸.熔盐加热炉的结构设计和熔盐过热的研究[J].化工装备技术,2012, 33(5):39-42.
[26]汪琦,俞红啸,蒋伟忠等.载热体加热炉计算机控制技术[J].化工装备技术,2012, 33(2):49-51.
[27]汪琦,季炳奎,俞红啸.导热油供热系统在印染业中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J].化工装备技术,2011,32(4):40-44.
[28]汪琦.载热体加热炉对流受热面的烟气腐蚀的研究[J].化工装备技术,2010,31(6): 46-48,52.
[29]汪琦.载热体加热炉对流受热面中的烟气流速分析[J].化工装备技术,2010,31(6): 20-22,28.
[30]汪琦,季炳奎.有机热载体加热炉的受热面的清洗[J].化工装备技术,2010,31(2): 47-48.
[31]汪琦.弯曲炉管内热载体的流动研究[J].化工装备技术,2009,30(5):21-23,37.
[32]汪琦,李守泉.导热油加热技术在压延机中的应用研究和传热计算分析[J].化工装备技术,2008,29(3):58-60.
[33]汪琦.浅析导热油炉的设计[J].化工装备技术,2007,28(5):49-51.
[34]汪琦.国外有机热载体加热炉的结构设计[J].化工装备技术,2007,28(1):33-37.
[35]汪琦.导热油炉的传热计算分析[J].化工装备技术,2006,27(2):51-53.
[36]汪琦.化工焚烧炉的燃烧过程和结构类型[J].化工装备技术,2004,25(3):44-47.
[37]汪琦.大型热载体加热炉的设计开发[J].化工装备技术,2002,23(4):28-32.
[38]汪琦.道生炉和道生加热系统的设计[J].化工装备技术,2001,22(5):1-5.
[39]汪琦.新型间接式热风炉的设计开发[J].化工装备技术,2001,22(2):15-17.
[40]汪琦.熔盐加热炉和熔盐加热系统的开发[J].化工装备技术,2000,21(2):40-43.
[41]汪琦,许末兴,陈国栋.载热体燃煤加热炉的燃烧方式及其对环境污染的影响[J].化工装备技术,1998,19(5):9-12.
[42]汪琦,汪萍.载热体加热炉燃烧过程的研究[J].化工装备技术,1997,18(6):7-12.
[43]汪琦.螺纹管对导热油的强化传热和结焦预防研究[J].化工装备技术,1997,18(3): 8-9.
[44]汪琦.载热体加热炉辐射室传热计算分析[J].化工装备技术,1997,18(2):17-19.
[45]汪琦.积灰及结渣对载热体加热炉受热面传热影响[J].化工装备技术,1996,17(5): 9-11.
[46]汪琦.载热体加热炉的传热研究[J].化工装备技术,1995,16(5):18-23.
[47]汪琦.溅射积附时金属镀层内应力的研究[J].化工装备技术,1995,16(3):29-32.
[48]汪琦.载热体加热炉中炉管串并联的流量计算[J].化工装备技术,1994,15(2):26- 28.
[49]汪琦.载热体加热系统的工艺流程[J].化工装备技术,1994,15(1):8-10.
[50]汪琦.聚四氟乙烯换热器[J].化工装备技术,1992,13(6):15-20.
[51]汪琦.喷射成型技术[J].化工装备技术, 1992,13(4):19-22.
[52]汪琦.远红外干燥技术[J].化工装备技术,1992,13(3):21-26.
[53]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燃生物质固硫型煤热管式热风炉的设计开发[J].上海化工,2019,44(8):24-28.
[54]汪琦,俞红啸,张慧芬.燃煤气化导热油炉的结构设计[J].上海化工,2019,44(1): 29-32.
[55]汪琦,俞红啸,张慧芬等.导热油炉循环供热系统与导热油使用运行研究[J].上海化工,2018,43(4):30-33.
[56]汪琦,俞红啸,张慧芬.导热油传热技术在塑料加工中的应用[J].上海化工,2018, 43(2):35-37.
[57]汪琦,俞红啸,张慧芬.钍基熔盐反应堆中熔盐冷却回路的分析研究[J].上海化工, 2018,43(1):30-33.
[58]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熔盐槽式光电发热电站与熔盐蓄热储能系统的研究[J].上海化工,2017,42(7):37-39.
[59]汪琦,俞红啸,张慧芬等.导热油循环供热系统的自动控制技术研究[J].上海化工, 2017,42(3):36-39.
[60]汪琦,俞红啸,张慧芬.燃沼气导热油炉的设计开发[J].上海化工,2017,42(1):27- 29.
[61]汪琦,俞红啸,张慧芬.太阳能光热发电中导热油结焦机理与清洗技术的研究[J].上海化工,2016,41(12):22-25.
[62]汪琦,俞红啸,张慧芬.太阳能光热熔盐发电技术的研究与开发[J].上海化工,2016, 41(11):34-37.
[63]汪琦,俞红啸,张慧芬等.导热油炉循环加热供酯化缩聚反应器使用的研究[J].上海化工,2016,41(3):15-18.
[64]汪琦,俞红啸,张慧芬.热载体加热技术在压延法人造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上海化工,2016,41(1):13-16.
[65]汪琦,俞红啸,张慧芬等.导热油炉开车调试和升温操作[J].上海化工,2015, 40(12):14-16.
[66]汪琦.热载体加热炉炉膛最高热强度和炉管管壁最高表面温度的计算[J].石油化工设备技术,1995,16(1):27-31,63.
[67]汪琦,王志文.螺旋盘管的传热研究[J].石油化工设备技术,1992,13(3):25-28.
[68]汪琦.单侧紧排受热管传热的研究[J].石油化工设备技术,1991,12(6):33-37.
[69]汪琦,王志文.工业炉的数学模拟[J].化工机械,1993,20(4):26-31.
[70]汪琦.载热体燃油加热炉辐射室内传热的数学模型[J].化工机械,1993,20(3):32- 36,4.
[71]汪琦.氟塑料热交换器的结构[J].化工设备设计,1994,3(总162期):33-37.
[72]汪琦.搅拌轴的设计分析[J].化工设备设计,1992,6(总153期):8-11.
[73]汪琦.塑料设备的焊缝补强[J].化工设备设计,1991,4(总145期):62.
[74]汪琦.高效传热面与换热器设计[J].化工设计,1993,3(总第15期):26-28,32.
[75]汪琦,汪萍.管内插入物对热载体传热的强化作用[J].化工设计与开发,1992年第4期.
[76]汪琦,汪萍.炉管外壁灰垢层的研究[J].化工设计与开发,1991年第2期.
[77]汪琦,张伟宏.注塑模具的计算机辅助制造[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1997,9(6):49 -52.
[78]汪琦,张伟煌.注塑模具型腔皮纹制作工艺[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1997,9(3):24 -27.
[79]汪琦,张伟煌,许七一等.自动生成模具型腔和型芯App的开发和应用[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1996,8(6):28-32.
[80]汪琦.注塑模具CAE的应用和模具设计[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1996,8(5):42-45.
[81]汪琦,张伟宏,许七一等.注塑模具标准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1996,8(3):52-53.
[82]汪琦,顾大军,许七一等.注塑模具型腔型芯自动生成App的开发[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1996,8(2):41-44.
[83]汪琦,李新元,戴干策.反应注射充模特性及模具浇口结构设计[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1995,7(5):43-46.
[84]汪琦.注塑塑料制品的收缩特性[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1994,6(5):48-52.
[85]汪琦,张伟煌,许七一等.用AGM处理摩托车速度表面板[J].工程塑料应用,1996, 24(5):44-49.
[86]汪琦,刘伟,许七一.注塑模具CAE的App系统[J].工程塑料应用,1995,23(3):43- 46.
[87]汪琦,杨铭华,张孝民等.大型注塑模具局部冷却时间计算方法的研究[J].塑料科技,1998年第2期(总第124期):54-57.
[88]汪琦,杨铭华,张孝民等.注塑模具冷却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J].塑料科技,1998年第2期(总第124期):51-53.
[89]汪琦,张伟煌.注塑模具型腔皮纹制作工艺的研制[J].塑料科技,1997年第2期(总第118期):
[90]汪琦,张伟宏,许七一等.注塑模具标准模架数据库的开发[J].塑料科技,1996年第5期(总第115期):51-56.
[91]汪琦,林峰,尹作齐等.注塑模具CAD/CAM系统开发[J].塑料科技,1996年第5期(总第115期):44-50.
[92]任世杰,汪琦,戴干策.反应注射成型充模过程中气泡卷入现象的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95,21(4):401-405.
[93]任世杰,汪琦,戴干策.RIM充模过程中流动行为研究[J].中国塑料,1995,9(5):60 -65.
[94]汪琦.热塑性塑料发泡注射模的设计和制造[J].模具工业,1995,7(总第173期): 41-43.
[95]汪琦,刘伟,许七一.注射制品的结构描述和流动分析[J].模具工业,1995,4(总第170期):21-24.
[96]汪琦.喷射成型工艺及制品缺陷分析[J].玻璃钢/复合材料,1993,5(总第112期):17-20.
[97]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燃烧氢气有机热载体炉及氢气燃烧器的研究[J].染整技术,2023,45(5):45-48.
[98]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热定型机采用天然气直燃热风烘干定形的研究[J].染整技术,2023,45(1):53-56.
[99]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循环流化床电站锅炉在热定形机中的应用[J].染整技术, 2022,44(11):50-53.
[100]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电加热定型机与远红外线辐射器加热定型机的研究[J].染整技术,2022,44(3):40-42.
[101]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天然气与废气混烧型导热油炉在热定形机中的应用[J].染整技术,2022,44(1):21-23,61.
[102]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天然气热风炉与燃烧器在热定形机中的应用[J].染整技术,2021,43(1):53-57.
[103]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导热油循环供热系统在热定型机中的应用[J].染整技术,2020,42(5):25-31.
[104]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清洁能源供热技术在印染定型机中的应用研究[J].染整技术,2019,41(5):40-43.
[105]汪琦,俞红啸,张慧芬等.提高导热油炉热效率方法探讨[J].染整技术,2018, 40(3):31-35.
[106]季炳奎,汪琦.导热油供热系统在印染业中的节能效果[J].染整技术,2008,30(7): 6-9.
[107]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导热油热稳定性与最高允许液膜温度的研究[J].CTA中国纺织助剂,2023,No.5(第5期):1-5.
[108]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氢能导热油炉结构设计开发及氢能源产业展望[J].CTA中国纺织助剂,2023,No.4(第4期):8-12.
[109]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导热油间接加热染色机及炉管外表面清洗方法[J].CTA中国纺织助剂,2023,No.3(第3期):18-24.
[110]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导热油加热与冷却工艺系统的设计开发[J].CTA中国纺织助剂,2023,No.1~2(第1~2期):1-6.
[111]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清洁环保供热设备在干燥加热系统中的应用[J].CTA中国纺织助剂,2022,No.12(第12期):1-6.
[112]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电加热有机热载体炉的研究[J].CTA中国纺织助剂, 2022,No.11(第11期):1-8.
[113]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循环流化床导热油炉在热定型机中的应用[J].CTA中国纺织助剂,2022,No.10(第10期):1-6.
[114]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熔盐蓄热储能与冷却循环系统的分析研究[J].CTA中国纺织助剂,2022,No.9(第9期):13-18.
[115]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太阳能蓄热型及配置辅助热源的干燥系统研究[J].CTA中国纺织助剂,2022,No.8(第8期):1-5.
[116]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燃水煤浆导热油炉与水煤浆喷嘴的研究开发[J].CTA中国纺织助剂,2022,No.7(第7期):1-7.
[117]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导热油炉燃烧产生有害成分与污染物防治措施[J].CTA中国纺织助剂,2022,No.6(第6期):4-8.
[118]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蒸汽锅炉和电站锅炉在热定型机中的应用研究[J].CTA中国纺织助剂,2022,No.5(第5期):1-6.
[119]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导热油炉爆管事故的原因分析及维修改造方法[J].CTA中国纺织助剂,2022,No.4(第4期):1-7.
[120]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热定型机采用天然气直燃式热风烘干定型整理[J].CTA中国纺织助剂,2022,No.3(第3期):1-6.
[121]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染整清洁环保加热烘干定型的绿色生产方式[J].CTA中国纺织助剂,2022,No.1(第1期):1-8.
[122]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有机热载体炉智能化控制与远程监控系统研究[J].CTA中国纺织助剂,2021,No.12(第12期):1-7.
[123]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燃生物质导热油炉在热定型机中的应用研究[J].CTA中国纺织助剂,2021,No.11(第11期):10-14.
[124]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导热油炉补充添加导热油混合方法及注意事项[J].CTA中国纺织助剂,2021,No.10(第10期):14- 20.
[125]汪琦,汪萍.载热体加热炉的吹灰[J].导热油锅炉技术,1993,第2期(总第6期): 14-19.
[126]汪琦.有机载热体燃煤加热炉的结渣研究[J].导热油锅炉技术,1995,第1期(总第9期):27-20,26.
[127]汪琦.载热体加热炉辐射室内传热计算的分析[J].热载体加热技术,1996,第2期(总第12期):26-28.
[128]汪琦.积灰结渣对热载体加热炉受热面传热的影响[J].热载体加热技术,1997,第1期(总第13期):12-15.
[129]汪琦,汪萍,蒋伟忠.载热体加热炉计算机控制技术[J].热载体加热技术,1997,第2期(总第14期):33-34,32.
[130]汪琦.螺纹管对导热油的强化传热和预防结焦的研究[J].热载体加热技术,1998,第1期(总第15期):26,25.
[131]汪琦,许末兴,陈国栋.载热体燃煤加热炉的燃烧方式对环境污染的影响[J].热载体加热技术,1998,第2期(总第16期): 11-13,7.
[132]汪琦.新型间接式热风炉的设计开发[J].热载体加热技术,2000,第1期(总第19期):23-26.
[133]汪琦.熔盐加热炉和熔盐加热系统的开发[J].热载体加热技术,2000,第2期(总第20期):27-29,25.
[134]汪琦.道生炉和道生加热系统的设计[J].热载体加热技术,2001,第2期(总第22期):15-19.
[135]汪琦.大型载热体加热炉的设计开发[J].热载体加热技术,2006,第1~2期(总第25~26期):8-13,50.
[136]汪琦,李守泉.导热油加热技术在压延机中的应用研究和传热计算分析[J].热载体加热技术,2007,第1期(总第27期):23- 28.
[137]汪琦,俞红啸,张慧芬.燃水煤浆导热油炉的结构设计[J].热载体加热技术,2014,第1~2期(总第36~37期):20~22.
[138]汪琦,俞红啸,张慧芬.燃煤气化导热油炉的结构设计[J].热载体加热技术,2014,第1~2期(总第36~37期):23~26.
[139]汪琦,俞红啸,张慧芬.燃水煤浆有机热载体炉的设计开发[J].热载体加热技术,2015,第1~2期(总第38~39期):2~7.
[140]汪琦,俞红啸,张慧芬.导热油循环加热系统供热管路的设计[J].热载体加热技术,2015,第1~2期(总第38~39期):15~21.
[141]汪琦,俞红啸,张慧芬等.导热油循环供热系统的自动控制技术研究[J].热载体加热技术,2017,第1~2期(总第40~41期):11~15.
[142]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导热油电加热炉的设计开发[J].热载体加热技术,2017,第1~2期(总第40~41期):16~20.
[143]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天然气导热油炉与燃烧器的研究开发[J].热载体加热技术,2018,第1~2期(总第42~43期):2~7.
[144]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循环流化床导热油炉的设计开发[J].热载体加热技术, 2020,第1~2期(总第44~45期):2~6.
[145]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导热油炉智能化控制与远程监控系统研究[J].热载体加热技术,2020,第1~2期(总第44~45期):20~24.
[146]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导热油循环加热系统的分析与研究[J].热载体加热技术,2020,第1~2期(总第44~45期):25~29.
[147]汪琦,张慧芬,俞红啸等.熔盐蓄热储能与冷却循环系统的分析研究[J].热载体加热技术,2021,第1~2期(总第46~47期):9~15.
[148]汪琦,张慧芬,汪育佑等.通过导热油热稳定性来分析导热油最高工作温度[J].热载体加热技术,2021,第1~2期(总第46~47期):45-49.
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父母
感恩我的父母给了我生命和健康,感恩我的父母对我的养育和教导,尤其要感谢我的父母在文革年代“五七干校”劳动时期把大家姐弟两人都带在他们身边生活,毫无保留地爱护、照顾和教育好大家。
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五七干校”时的一件往事,父亲在劈山挖掘建造水渠的劳动中摔伤腰部,幸好被几位一起劳动的同事用担架抬送回到家中,大家住家是一间房顶铺盖秸秆稻草的十几平方米土屋平房,有一个房门但却没有窗户,晚上只有一盏油灯用于照明,床是采用了搬家时使用的两个木箱拼成一个大床供全家睡觉。
受伤后的父亲躺在床上有十几天的时间不能移动,我记得当时好像也没有什么赤脚医生来家里治病,只能够采取卧床静养的方法,父亲在家中养病期间得到了病号饭,是一碗面条,他自己舍不得吃一口,却全部让给我俩吃掉了。当时的大家,年纪较小,不知道谦让,应该留给受伤的父亲吃。当时觉得这一碗面条的味道非常好,因为那时候的小孩确实没有什么零食,连一粒糖果都是奢望,通常是跑到野外抓捕麻雀、蝗虫和蚂蚱,用火烤着吃。
我还记得当时在“五七干校”参加劳动的人们及其家属吃饭是在炊事班兼食堂内打饭带回家吃,因为各家各户没有炉灶烧饭和烧水;而集体吃饭的食堂只是一个烧饭炒菜的小房间,屋内也没有几张桌椅板凳给大家坐,各家各户都是使用自家的锅碗瓢盆装上一份饭菜后拿回家;饭菜主要是红米饭南瓜汤、土豆卷心菜、玉米馒头胡萝卜等,所有人员及其家属只有到了每年过春节假日的时候才能分一头猪或羊,吃上一次肉。
而生活用水是各家各户到一口水井旁,用桶去提拉上来井水抬回家使用,热水则是早晚两次各家各户使用自家热水瓶到炊事班烧开水炉灶上冲取开水。
自从父亲的腰部摔伤以后,就落下了终身腰疼的毛病,一年四季每天都要用厚毛巾缠绕腰部以此来减轻疼痛,每天晚上睡觉时也要缠绕厚毛巾,这个腰部疼痛的疾病伴随了他一辈子,若遇到阴天刮风下雨或者冰冷冬天,父亲腰部的疼痛就更加利害,可他从来不会吭声、叫喊,只是默默承受。我的父母这一生忍耐生活艰辛,将大家培养成人,让我始终铭记父母养育之恩在心!
我的少年时代经历过的事情和风景,会长久留在我的脑海中,直至成人以后,面对人生的分岔路口,能够给予我鼓励和勇气的可能不是曾经说过的豪言壮语,而是曾经亲眼看过父母一言一行的往事。父母的言传身教,教会了大家认真读书学习,更教会了大家在跌倒时如何面对,以保持从容而有尊严之心;受到伤害时如何获得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如何才能顽强地自愈,而遇见冲突与分歧时如何学会包容和退让,以及坚持。
我的父母在大学毕业之后连续工作了四十年,他们一辈子都在认真努力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还细心照顾好大家姐弟俩的生活起居;而在大家成长的道路上,他们愿意陪伴大家遇到的任何的失败、痛苦、无助和彷徨,愿意教会大家怎样才能勇敢,怎样才能获得智慧和力量。因此,每当我回忆起以前的往事时,就更加觉得应该照顾好父母的晚年生活,以报达父母的养育之恩。
特别感激我的父母在文革年代流行读书无用的时期,让大家一直努力读书学习,并教育大家要善良正直、要有爱心有担当;在文革结束以后又承担了为人父母的责任,培养大家姐弟俩都考上了大学,接受化工机械专业本科教育,从而使得大家都有了专业基础常识,能够在热载体加热炉设计制造行业内奋斗一辈子;但在2001年左右我的父亲在医院体检时诊断出了癌症,从此之后我就每个月在上海医院购买了治疗癌症的药带回常州给他服用治病,一直持续到2004年8月我父亲病故去世!
失去父亲后给我带来的压力非常大,必须肩负起职责照顾年老体弱的母亲,把她从常州接到上海,居住在家中治病养老,我让母亲单独住在朝南房间的床上,自己则夜晚睡在沙发上,且从2004年9月一直持续到现在,我只能努力应对所有这些困难和压力,既要日夜照顾老母亲的起居吃饭服药和打理家务洗衣做饭,还要继续研究设计开发热载体加热技术,以此作为职业用来挣钱养家糊口,并供养我的女儿进入国内重点大学攻读完成本科教育和继续留学英国华威大学攻读完成研究生硕士学位。
经历了这一切困难和压力之后,我感觉内心会变得更加坚强,每当回顾这段时间和经历时,都会感到非常难过和极度悲伤;但它也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和坚韧毅力,让我在今后的岁月当中,一步一步继续朝着热载体加热技术的专业方向不断地探索前行。
八、致谢
非常感谢我的家人对我的工作和生活长期支撑与不断付出,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家人与亲人们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令我终身不忘,永远记在我的心中;同时我要向导师王志文教授、金寄春教授、姚国俊教授级高工、刘世武教授级高工、王起明董事长、施建新主编等表示衷心的谢意!感谢热情指点、关心和帮助;最后我要向长期支撑和大力帮助我的各家企事业单位与刊登发表论文的各个学术期刊杂志,以及各位亲朋好友们表示诚恳的谢意!谢谢大家的帮助和扶持,伴随我一路走到今天,让我一直心存感激;同时也将激励我继续前行!
汪琦
2022年8月 写作于上海
2023年7月 修改于上海
编辑概况:
汪琦,硕士,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热载体加热技术、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热油炉、热风炉、热水炉、熔盐炉、道生炉、联苯炉、焚烧炉、生物质气化炉等研究设计开发工作。
手 机:13311629783 13817605032
邮 箱:13817605032@163.com
地 址:上海市长宁支路237弄1号504室 上海热油炉设计开发中心